很多人小时候上“课后班”,不情不愿;成年后,反而会主动到高校给自己报“课后班”,利用业余时间学一门专业技能。上周末,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农学院的两门微专业开课,首批近100名学员中,超过半数是校外上班族。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最近几年也开设了一批微专业,虽不授予学位,但一直颇受上班族青睐。
名词解释
微专业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些新兴的职业领域,以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设置的专业。高校通过开设相对系统和迷你精干的理论和实践课,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快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相较于传统的专业划分,微专业一般由5至10门课程模块组成,课程往往安排在周末,还有部分在工作日晚上讲授,学生往往可以在约一学年的时间里完成所有学时;高校设置专业时,通常会选择与社会需求或前沿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帮助学生精进专业技能。






浓缩精华
瞄准需求设立专业
高校开设的微专业主打“小而精”,都是各校的优势学科专业。
北京科技大学首届13个微专业今年启动招生,学员可以进入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等学习。该校教务处处长罗熊介绍,微专业建在该校“王牌”专业上,课程中融入了更多就业技能。“例如,我们将学校优势的冶金学科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结合,开设了冶金大数据技术微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大数据系统概论、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等,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特别开设了冶金大数据案例分析和技术实践环节。”
北京大学开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目的是助力有志加入国际组织工作的学员获得具备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能力及应聘的基本条件。北京服装学院开设了时尚影视制作、AI数字产品开发等微专业。清华大学开设的数据科学与思维微专业,涉及R语言编程、统计推断等课程。
记者注意到,有些高校将微专业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在培育建设新的本科专业之前,通过运行微专业打磨骨干课程、锻炼教师团队,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新专业。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在计算传播微专业的基础上孵化出了传播学(计算传播方向),目前又迭代升级为传播学(智能与计算传播方向)。该校的微专业一般在校内开设一段时间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后,再面向校外人员招生。
特别的课堂
走进校园夜观昆虫
26日晚,在“林之心”广场,北京林业大学自然教育微专业的“夜观昆虫”实践课程开始了。该专业自去年开始招生,授课时间集中在周末全天和工作日晚上,超过7成学员是上班族,其余学生是在校生。
当天是个周六,课表从早到晚安排得满满当当。学员们先是学习了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等理论,下午又前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开展野外观鸟实践,晚上回到北林大校内夜观昆虫。
19时许,夜幕降临。授课教师任利利带着40余名学员利用各种夜观设备,了解昆虫的奥秘。课前10分钟,任利利一边招呼学员架设灯诱设备,一边耐心地帮大家复习知识点:“此前的课上我们讲到了,一部分昆虫有趋光性,因为它们的视网膜上有一种色素能吸收紫外光,当感受到光亮时,就会朝着亮处飞去。这个广场有梅园、林沼和樱花步道,一旁的池塘里还种植着40多种水生植物,这样的环境很适合大家夜观昆虫。”任利利打开一盏诱虫灯,挂到灯诱帐篷的最顶端,一些小虫子扑扇着翅膀,成团飞过来。学员们也聚集到帐篷四周,探着头仔细观察。
“这是蛾蠓,喜欢潮湿的地方,在春季夜晚很活跃,就是大家俗称的扑棱蛾子。”学员刘旭是北京一家旅游机构的项目策划师,希望通过本次微专业学习,为自然研学设计找到新灵感,“我们会有一些自然教育的短期项目,面向青少年开展研学活动,昆虫科普就是其中重要的模块。”
结合职业充电提升
灯光点亮不到10分钟,白色的帐篷上密密麻麻地飞来了不同种类的昆虫。任利利说:“大家注意观察翅膀,这是昆虫分类的重要标志。”
她小心地托起一只金龟子,向学员们展示:“它的前翅质地坚硬,学名是鞘翅,主要起到保护身体和后翅的作用。在飞行时,鞘翅和后翅协同作用,增加垂直方向的升力,提高飞行的稳定和灵活性。”紧接着,她轻轻地拨开金龟子的翅膀,一层质地柔软的薄膜出现:“后翅学名是膜翅,同样是动力